全球人壽鼎盛營業處業務經理 曹維智:

台灣出生率極低,大多數的家庭只要有新生兒,父母都希望小朋友可以一生平安、健康的長大,所以在規劃保險上,就會以小朋友為優先。事實上,爸媽才是小朋友的保障來源,如果大人本身保障不足,一旦發生風險,又有誰能夠讓小朋友順利長大呢?

因此新生兒父母應該要改變過去的觀念,新生兒出生時應該先檢視自己的保障是否足夠,尤其若自己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,就要思考如果自己遭遇到風險,家庭是否會陷入經濟上的危機,自己保障夠了,再規劃新生兒基本應有的保障,隨著小朋友長大,再調整保險內容即可。

首先父母要先考慮自己的身故保障是否足夠,壽險公會統計,國人平均身故給付僅56萬元,也就是說家庭經濟支柱一旦猝逝,就很容易陷入經濟的危機,因此父母身故保障的規劃,是要確保風險發生時,家庭經濟來源可維持5?10年以上,以一般家庭來說大約需要300?600萬元左右;加上還有其他的貸款,如房貸等,要完全轉移風險就需要1,100?1,400萬元。

建議父母可以考慮長年期、保額遞減型的定期壽險,隨著小孩逐漸長大、獨立自主的能力增長,父母的家庭責任與債務減低,保障需求逐漸遞減,父母的保險負擔就可以調整。

父母接著要考慮的是,若非死亡,而是「失能、被照顧」的風險,經濟負擔恐怕比死亡還要高。除了家庭頓失收入或收入銳減之外,還要多一筆照護的費用,龐大的費用足以拖垮一個家庭,因此建議家庭有新生兒的父母,規劃自己的保障時,可以透過殘扶險,利用終身與定期殘扶的相互搭配,讓家庭轉嫁掉「需要被照護」的風險。

台灣這座小島,先後容納了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異鄉人,或渡海前來開墾,或因戰爭來到此地。自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後,這22年來隨處可見越來越多東南亞臉孔。身處多元環境的我們,是否準備好了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會,能彼此理解,互相學習且共同生存?男性移工多半從事漁工農務、進入工地或工廠,彌補了台灣基層勞力的缺口;將近九成的女性移工則進入醫院或家庭擔任看護或幫傭,肩負起原本應由國家福利承擔的長期家庭照顧工作。全球化下流動成為常態,人們跨越城鄉甚至國界以獲取更好的生活,無論是中國的北漂族、到鄰近國家當「台幹」的青年,或在政府廉價勞動力輸出政策驅使下大批離鄉打拼的印尼人,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。

當然父母還是要考慮新生兒的保險,但不一定繳交昂貴的保費才是完整的保障,而是選擇適當的保險,才能真正照顧到小朋友。我的建議是,由於新生兒5歲以前抵抗力較弱,上了幼稚園或幼兒園容易發生相互傳染疾病,像是腸病毒、感冒等,所以實支實付醫療險是不可缺少的一環。

小朋友一旦生病,父母還要請外勞仲介假照顧小孩、再輔以定期日額醫療險,作為填補父母請假照外勞仲介顧孩子收入短缺的缺口;此外,小朋友進入好動的年紀,意外險及意外醫療險,為父母規劃新生兒保障時也不可忽略的。

不少人問,該不該替新生兒投保單獨的癌症險?我的建議是,即便要替新生兒規劃癌症保障,也可以考慮利用重大疾病險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gorbeaumont 的頭像
    ugorbeaumont

    ugorbeaumont的部落格

    ugorbeaumo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